孩子沒有明顯的分離焦慮,是正常的情況嗎?
本次問答由劉冰玉老師解答
【我想提問?】
孩子今年四歲,她爸比較忙,很少回家,我辭了工作做專職媽媽,我爸媽也幫我?guī)Ш⒆樱瑢⒆拥恼疹櫩梢苑Q得上是無微不至。
母乳喂養(yǎng)到八個月之后打算斷奶,本以為換了奶粉之后孩子會哭鬧,沒想到她一丁點斷奶焦慮都沒有,嘬著奶瓶喝得可開心了,再也沒有找過媽媽的乳房。
兩歲半第一次送她去上幼兒園,別人家的孩子都抱著父母的腿舍不得離開,只有她特別淡定。我問她,別的孩子都哭了,你為什么不哭呢?她仿佛被我點醒了一樣,哭了起來。根據幼兒園老師的描述,我走了之后她就不哭了,一會兒擺弄幼兒園里的玩具,一會兒主動和老師同學聊天,看不出一絲悲傷。
去年年底我爸媽有事要回老家一趟,趁她睡覺的時候走的,沒忍心告訴她,沒想到她醒來之后表現(xiàn)得很平靜,和我的互動很正常,幼兒園老師也說她依舊開朗活潑,仿佛什么都沒發(fā)現(xiàn)。照顧了她四年的人就這樣走了!她居然就跟沒事人一樣!這真的正常么?后來我問她,姥姥姥爺去哪了?她愣了一下,哭著問我姥姥姥爺在哪里,仿佛就是表演給我看的。
以上三則材料都是真實發(fā)生的事情,生活中她面對其它親戚和小朋友的離開也沒有分離焦慮。我懷疑她有心理問題,可是她和別人相處得還可以,語言表達能力極強,也沒有發(fā)生過大矛盾。請問我家孩子正常么?需要干預么?
【咨詢師回答】
是不是孩子面對分離,不哭不鬧就心理問題呢?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先從英國著名的心理學家鮑爾比的依戀模型里面去找尋一些線索。根據鮑爾比的依戀模型,人分為四種依戀模式,包括安全性,焦慮矛盾型,疏離型和恐懼型。那么,除了安全性以外,其他三種其實是屬于相對不健康的依戀模式。我們說人的依戀模式是在兩歲的時候建立起來,并且終其一生卻影響著一個人如何與他人相處,尤其是如何處理他的親密關系的。
其實在很早和親人進行分離的過程中,我們就可以看到孩子的一種依戀模式,比如最簡單的孩子要讀幼兒園了。面對幼兒園有的孩子大哭大鬧,有的孩子安安靜靜的。比如說焦慮矛盾型的孩子,在面對親人離開的時候,可能會情緒變得特別的強烈。這種情況一直到爸爸媽媽來接她以后也不會得到好轉。而有些疏離型的孩子可能會特別的安靜,回到家里好像也沒有任何的情緒,表露給自己的爸爸媽媽。
那是不是如果孩子不哭不鬧,他就是屬于疏離型的呢?也不一定,因為安全型的孩子,他也有可能在入園這一刻的時候,會不哭鬧,比如他們一開始可能會比較拘謹,但漸漸的和自己的同學老師熟悉起來以后,他們也可以自由的交流玩耍。他們甚至可以在爸爸媽媽回來以后,和自己的爸爸媽媽去表達自己的感受。
從文中的資料來看,我們這位小朋友雖然他在入園的時候不大哭鬧,但是他和自己的爸爸,家長甚至幼兒園的老師,同學還是有互動的。所以我們評估一個孩子,他是否是一個安全的狀態(tài),是在于他們和親人分離以后是否有能力和陌生的人建立連接。就像有的孩子在入園面對著分離焦慮,他會大哭大鬧。可是當他適應以后,他也可以很好的和自己的老師和同學去進行相處。所以孩子的狀態(tài)是千千萬萬的,包括安全型的孩子在入園這件事情上,表現(xiàn)出來的狀態(tài)也是不同的。關鍵的是,我們在觀察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是否有能力去和別人建立關系進行交流。
在這里,可能還是會有一些家長會有疑惑,為什么我的孩子在和自己的重要撫養(yǎng)者分開的時候不大容易傷心,是不是孩子在這個過程中跟我們大人不親呢?那也不一定,因為孩子一開始的時候,作為一個小嬰兒,他確實是很需要撫養(yǎng)者的,因為他沒有撫養(yǎng)者,就沒有人去照料他的吃喝。可是在慢慢長大的過程中。他會慢慢的將自己的撫養(yǎng)者印刻在自己的心里,也就會是在他離開自己的時候,他會覺得心里還是挺踏實的。
因為爸爸媽媽告訴過他,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是怎么做的?或者他可以回憶起來,以往在相類似的情境里面,他的爸爸媽媽或者爺爺奶奶是如何陪她一起去面對這樣的情形的,所以因為有了這種心理的依靠,有了這樣的經驗,他在經歷和自己親人的分離的時候,他可以忍受這種不大舒適的感覺。他可以覺得不用那么慌張、擔心、害怕,也就是說,這個時候的孩子,他建立起了自己的一種安全感。還有就是親人長時間穩(wěn)定的照顧,也會讓孩子相信,即便他們短暫的分開,他們是要回來的,所以他心里不會有一種被拋棄的焦慮。
就像孩子在面對斷奶這件事情的時候,他為什么沒有那么強烈的不適感呢?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有可能他可以確信,在這個過程中,我即便暫時沒有了媽媽的乳房,可是我依然可以獲得媽媽很好的愛撫。當我需要的時候,媽媽依然會喂養(yǎng)我,當我需要抱抱的時候,他依然會把我抱起來,所以他在這個過程中,他就沒有那么焦慮。
有的時候我們在查看某些心理理論的時候,我們可能會因為這些理論而對自己的孩子心理發(fā)展產生焦慮,因為好像我們的孩子和慣常的是不一樣的。但是我想說的是,比起所謂的理論,還是帶給我們每天的喜怒哀樂的表現(xiàn),其實是更容易讓我們去確定孩子是否心理狀態(tài)良好的一個依據。因為沒有什么比孩子的笑和哭,看起來更加的真實,可以信賴。
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難免會有各種的擔心。這種擔心并不是完全是因為我們的心理知識不大夠,而有的時候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太擔心自己因為照顧不到而給他帶來傷害。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份焦慮和擔憂,才會讓我們會有更多對孩子內疚的情緒,也會有更多對他不確定行為的擔憂。
所以,當我們在擔心孩子的時候,也不妨去回望一下自己的內心是否是因為自己內心的那份不安,或者對孩子內疚,擔心照顧不大好的那份心,造成了我們對于他的種種的顧慮、擔心。
# 點擊下方,收聽音頻 #
1號通道 《你問我答》第24期|孩子沒有明顯的分離焦慮,是正常的情況嗎?
2號通道 孩子沒有明顯的分離焦慮,是正常的情況嗎?
# 更多精彩,請關注公眾號 #
我們推出《你問我答》的心理問答欄目,有小伙伴們在公眾號后面留言提問,我們會選取議題,邀請咨詢師進行解答,希望能幫到各位小伙伴,這次沒有被回答的小伙伴,我們會放在下一期噢!敬請期待! 每逢周一、三、五更新!